您好, 欢迎访问 靖边县全民义务植树网! 今天是

注册 登录 [ 退出登陆 ] [ 用户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绿色故事

绿色故事

榆林“追”绿
榆林“追”绿,不畏艰难,久久为功;榆林“守”绿,敢于斗争,矢志不渝;榆林“懂”绿,开拓创新,生生不息。“大漠里的沙柳黄河里的浪,活就活出个人样样……”7月,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唱响祖国大地,吼出了黄土地上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歌颂着历久弥新、百折不挠的治沙精神。位于白于山区的定边县杨井镇大河畔林场王梁山营林区,4500亩林场郁郁葱葱。记者李旭佳摄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生态脆弱……70多年的坚守,榆林奇迹般摘掉了一个个扎眼的“标签”,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再见了!流沙!你瞧啊,北部不见了荒漠,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到60%,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使我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久违了!绿意!你看呐,南部少了尘土飞扬,
2024-03-11 15:51:29.0  陕西日报 
​向“榆林生态文明建设英雄群体”学习——漆建忠
漆建忠:何为桑梓地——我的人生经历编者按:2016年7月15日,漆老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苍天落泪,悲恸雨下,青山呜咽,松涛啜泣。公今不幸离人世,如有疑难可问谁?绿色苍莽有记忆,山水无声只凝噎。在这里,我以为用漆老的这篇自叙文章,来概述他的一生最合适不过了!我叫漆建忠,1936年10月16日出生在甘肃省武山县滩歌乡漆家村一个农民家庭,故乡为山清水秀的小陇山林区。1957年我在天水市上完高中后考入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学习。从中学到大学全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支持我完成了学业。所以在我青少年时代的心灵里就深深印上了报答党和人民的思想。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1959年9月我在西农加入中国共产党,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1960年5月,我服从分配到西农刚成立的同位素实验室工作,1
2022-03-10 10:38:55.0  ​靖边林业 
石光银:从沙漠到绿洲
,时长40:59全国首位治沙英雄,获颁“七一勋章”,40年种树治沙,3代人矢志不移,一辈人见证毛乌素沙漠重披绿衣,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专访“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来源:央视新闻
2022-02-16 16:10:42.0   
锦旗小故事
锦旗小故事8月25日上午9点,靖边县林业生态修复中心大门口,鞭炮声声,礼花绽放,唢呐悠扬。正在上班的同事们一阵纳闷,难道附近有结婚的仪仗队路过?好奇心促使大家跑出去一看究竟,却原来是——靖边县林苑小区物业管理办给林业生态修复中心敲锣打鼓送锦旗来了!故事还得从今年5月份说起……林苑小区位于靖边县长城路北端,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察民情、访民意工作中,小区居民反映小区内树种单一、管护不到位,观赏性不强,强烈邀请专业人员进行修剪打造,改善并美化人居环境。在五月底和七月初,林业生态修复中心主任钟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党员干部两次来到林苑小区,在考察了小区整体绿化情况后,决定补种垂柳、云杉、望都桧、圆柏等各类景观苗木20多株,并对原有景观树木进行了修枝、除草、养护,对绿篱进行了造型修
2021-08-30 10:58:42.0   魏亚玲
偏远山区的播绿人—记府谷退休老党员张永胜孙桂英夫妇
在府谷县,说起张永胜夫妇,大家会不约而同地称赞道:“那是一对责任心重、事业心强,倡导老年人留‘绿色遗产’的播绿人。”老党员张永胜、孙桂英夫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于2013年退休后,回到故土,在哈镇全家梁、阴尔崖等村子,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探索出“先造后补,以奖代补”的造林新模式,实践着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路子,诠释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入党誓言。退休金作抵押搞试点“青山就是金山”,这是张永胜、孙桂英夫妇植树造林的精神动力。2013年10月,他们成立府谷县中老年植绿促进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和退休金60万元作抵押,在老家哈镇原阴尔崖、糜茬墕、大阴湾3个行政村搞试点,栽植油松侧柏150亩,开始了植树造林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他们鼓励村民自由选择,在自己的承包地或荒山荒坡种植油松和侧柏,中
2021-06-01 18:26:53.0   
张立强 :一位“林二代”的传承之路
△张立强在观察嫁接后松树的长势有一个几乎拿遍所从事领域从县市级到国家甚至是世界级各类奖项的母亲,而自己也选择从事了相同的行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联合国“拉奥博士”奖获得者、全国治沙模范牛玉琴的儿子张立强说:“非常荣耀,同时压力更大。”体会荣耀比照现在流行的“富二代”“官二代”称谓,张立强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林二代”。父母带领全家人开始治沙时,张立强还是一个努力发掘沙子更多玩法的顽童,等到了六七岁,他就可以在漫天风沙中帮大人做一些像是扶树苗之类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再后来,随着父亲的去世和家中因为将所有资金、精力投入到造林中而导致的生活质量全面下降,更加深了张立强对于种树、治沙的记忆。1993年的一天,让张立强对母亲的事业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前边是敲锣打鼓的秧歌队,中间是举着鲜花、欢声笑语的小
2021-06-01 18:26:25.0   
为了绿色的梦想——记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
“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无婆姨,有女不嫁海子梁。”这段在定边县原海子梁乡(现已并入白泥井镇)世代流传的顺口溜,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三四十年前当地人民群众真实的生产与生活面貌。但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出台,以及在以新中国首位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为代表的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昔日定边县毛乌素风沙草滩区百姓“因沙致穷”的困局早已成为历史。△榆林治沙精神的代表人物、治沙英雄石光银(中),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左二)等接受记者采访。△对狼窝沙实行障蔽治沙风沙多艰少小立誓降“沙魔”1952年,海子梁乡同心干村圪垯套,农户石发富炕头传来的婴儿啼哭声,给这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添了一丝喜气。但喜庆劲还未过去,愁云又堆上了石发福的心头——自己一年四季在外给人揽工却收入不多,一家老小就指着黄沙滩垦出的
2021-06-01 18:25:32.0   
毛乌素 茫茫沙海变绿洲
榆林人曾经饱受风沙侵袭之苦,谈沙色变。  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近半在陕西榆林,分布在明长城沿线以北。毛乌素沙细,春天西北风一刮就起尘。黄沙蔽日,沙子侵道,人们在这沙暴里迷了方向,只能等风停再赶路;农户被这风沙驱赶,几经南迁。  本报记者在榆林林业展览馆见到一张老照片:上世纪50年代,沙土一路埋到了镇北台的半腰处,眼看就要翻过城头,直泄而下。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边关要塞镇北台,挡得住铁骑来犯,却拦不住滚滚黄沙。有道是,“风刮黄沙眼难睁,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  那时,森林覆盖率只有0.9%,流沙面积达860万亩。榆林人吃尽了风沙的苦,也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沙,非治不可!  “狂风起、沙粒飞,大风沙可凶!一觉醒来家门口都被沙子顶住喽,得从窗子爬出去挖
2021-06-01 18:21:27.0   
前无古人!中国快把毛乌素沙漠消灭了!
满天飞沙,大漠苍茫。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又被称为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由于有良好的降水,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黄沙曾让陕北人民尝尽在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解放初期,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390万亩牧场
2021-06-01 18:1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