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靖边县曾饱受风沙的侵害,流动的黄沙不断侵蚀耕地,群众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多年来,几代靖边人按照“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生态建设方针,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重点工程。2018年年底,靖边县森林覆盖率从70年前的0.5%增加到37.9%,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
靖边县造林治沙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靖边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大规模植树造林,总结推广了“前挡后拉”“撵沙丘” “密集式”等造林技术。一辈子饱受风沙之苦的郭成旺率先响应,说服老婆孩子,承包了10公里外的4.5万亩沙地,开始向沙漠宣战。牛玉琴和丈夫变卖家产,与当地政府签订荒沙承包治理合同,在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的“三无”情况下开始了人与沙的较量。
然而,植树治沙的道路困难重重。牛玉琴一家筹集4500元,植树种草6600亩,却因沙尘暴全部失败。郭成旺拿出全部积蓄1200元和借来的4000元,跑遍全县8个林场买下5万株树苗,全家人起早贪黑向沙漠进军,一年下来,他辛辛苦苦植下的草木却有2000多亩被风沙掩埋。
虽几经失败,但靖边人却从未停下治沙的脚步。牛玉琴卖掉了在当时还少有人盖得起的“一砖到顶”的房子背水一战,住进了离家7.5公里的沙窝里。人背驴驮,她雇请民工30多人,从十几里外挑水浇树,连续奋战20余天。这次,在承包的1万亩荒沙上,树终于活了。郭成旺则坚信科技的力量,经常到县林业站咨询植树技术,聘请6名技术人员做顾问,树苗的成活率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照顾栽下的树苗,郭成旺还举家搬进沙区。
经过数十年的坚持,牛玉琴治沙的面积已经从最初的1万亩,变为现在的11万亩,她的治沙造林基地已是靖边县规划的“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历经4代人的接力和传承,郭成旺承包的4.5万亩黄沙已经变成绿洲。


近年来,靖边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植树造林战略方针,积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广泛使用飞播造林等先进技术,着重打造生态廊道等规模植绿工程。靖边县坚持植绿造景,增加文化内涵,并在义务植树方面,调动农村居民植树激情,形成了全民共同参与林业建设及生态保护的局面。
作为黄河流域基本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第一县,靖边县目前有林业用地47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8.8万立方米,以灌木为主的森林覆盖率达37.9%。靖边县还先后建成城北植绿基地、毛瑶万亩樟子松基地,并启动规划面积达9.3万亩的城南生态屏障建设项目。全县相继实施了五台至小河、天赐湾毛主席旧居旅游道路、野淌路、张巴路等高标准道路绿化项目,县内交通要道基本形成了“林随路走、车行林中”的生态景观。育苗面积每年稳定在2万亩以上,发展核桃、葡萄、苹果等经济林2万多亩。






一片片生长茂盛的林子,逼退了肆虐风沙的脚步,靖边县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为了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靖边县举办了“榆林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暨王渠则镇首届杏花节”“榆林・靖边‘西涧丹林’首届红叶节暨摄影大赛”和“重阳登高定向越野赛”等活动。县政府通过大力开展创森宣传、免费发放绿化苗木等方式,让更多群众支持并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工作。
“读高中的时候,我们每年都来这里义务植树,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大家健身锻炼的好地方。”靖边市民盛靖莹女士领着孩子到五台森林公园游玩。谈到近年来靖边生态环境的变化,30多岁的盛女士感触良多:“小时候每到春天,10天中有五六天都是沙尘天气,现在树多了,草多了,雨水多了,沙尘少了,城市美了。我们要好好保护这来之不易的改变,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受到风沙的困扰。”
陕西省气象局对毛乌素沙漠南缘长城沿线风沙区生态功能的监测显示,1980年以来,陕西省防风固沙能力显著提升,境内毛乌素沙漠南缘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覆盖度稳步提升,区域内最大风速显著减少,其中靖边县改变最为显著。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靖边县近10年的平均降雨量达到439.6毫米,相比前10年的362.1毫米大幅增加,绿色廊道不断增多,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